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执行公开 > 重点改革任务
湖州市数字化改革(工作交流) 2022年第2期220214(总85)
【信息时间:2022-04-29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市科技局上线“技术问诊”场景应用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经脉”

 

市科技局全面落实省委、市委数字化改革精神,以中国网上技术市场3.0迭代升级为契机,联合德清县科技局在全省率先谋划链接技术供需多方的“技术问诊”数字化场景应用,实现高频、高效、精准技术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问诊”场景应用已列入“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应用建设先行试点和省数字经济系统首批优秀应用。

一、需求分析

供需端:当前企业仍存在有技术难题不知道到哪里找专家,专家有技术成果不知道到哪里推广使用,且技术供需双方存在对接频次不高、信息匹配不精准、线下对接成本高等问题。服务端:从事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等第三方中介力量专家资源不充足,通过线下撮合供需双方前期对接效率不高,促成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不多。治理端: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等第三方社会力量的监管和服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汇交、市场服务、政策支持等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机制。

二、场景建设

1.拆解任务。围绕构建高效线上技术对接平台、破解企业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大任务目标,按照“V”字模型把任务拆分成最小颗粒度,梳理确立供需侧、服务侧、治理侧等3项一级任务,细化分解专家画像、技术需求、问诊预约、问诊质量等二级任务8项。

2.数据归集。通过建立专家、企业、中介服务机构、政策等数据底座,构建集搜索模型、推荐模型、可视化为一体的技术中台,汇聚科技、产业、人才、高校院所等跨部门资源,搭建企业端、专家端、服务端、政府端“四端合一”“一网协同”的“技术问诊”平台。

3.系统集成。一是建立专家坐诊系统,通过专家自主上传、中介机构推荐、现有数据整合等方式,建立以解决企业核心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坐诊专家库,构建专家坐诊系统;二是建立对接问诊系统,为有技术难题和需求的企业以及拥有相匹配技术的专家,搭建集预约、交流和评价三位一体功能的线上对接问诊平台;三是建立市场导诊系统,引导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等第三方社会力量全流程参与问诊撮合、进度追踪、技术交易、政策争取等服务,完善市场化导诊系统;四是建立统计分析系统,对企业发起问诊量、专家响应度和第三方服务数(质)量等不同维度开展实时在线分析,构建产业领域、专家分布、技术需求、合作方式、交易数量的“科技热力图”,在管理端形成整体闭环,为优化完善政策体系、开展科技项目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三、改革突破

一是实现技术对接流程再造突破。整合高校院所专家资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一键检索”查看专家技术方向、科研成果、典型案例等维度的“画像”,精准匹配专家,实现线上对接,将有效破解供需双方在地域、距离、时间上的差异限制,大大降低技术交易前期对接成本。目前“技术问诊”平台已建成18万名专家数据库,建立联系机制的专家5121名。

二是探索中介服务模式创新突破。通过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等开展线上撮合服务,探索完善中介服务机构自身盈利模式,有效提高了中介机构挖掘和筛选难题需求以及深度服务企业的能力,为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拓宽了渠道。如浙江大大不锈钢有限公司长期寻找效果好、成本低的酸洗液,之前通过线下走访一些高校未寻找到相关专家,德清科技大市场通过“技术问诊”平台预约到某集团公司唐工,通过线上对接后,近期将赴企业开展无酸技术线下对接研讨。

三是推动成果转化机制变革突破。归集高校专家、技术成果、企业需求等资源,建立信息汇交机制,构建统一高效的线上技术对接交流平台,实时开展第三方中介服务数量和质量在线分析,加快健全技术经纪人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奖励政策,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近期德清县将结合“技术问诊”试点推广情况,修订实施《技术经纪人奖励管理办法》和《科技合作和成果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

 

 

 

 

 

南浔区上线“创新评动力”场景应用

助力企业创新提质

 

南浔区打造的“创新评动力”场景应用为数字经济系统第一批优秀地方特色应用。该应用聚焦企业研发创新需求,探索建立规上工业企业“创新评动力”评价体系,谋划打造包括科学评价、结果运用、政策配置、反向倒逼等全过程的企业创新提质增效闭环管理系统,创新赋能传统产业,促进厚植新兴动能,有效提升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2021年8月,该应用在“浙里办”和“浙政钉”上线。截至当年年底,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23.74亿元,同比增长28.03%;研发活动率达到76.74%,比2020年增加47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全市第一。

一、需求分析

当前,在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因缺乏科学全面的创新评价体系,企业无法对标对表清晰掌握自身创新情况,难以针对性提升创新能力,政府不能直观形象地掌握全区企业科技创新整体情况,难以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创新政策;因缺乏统一的创新政策发布平台,企业无法及时、准确、便捷地掌握政策、享受政策;因缺乏创新倒逼机制,政府对企业创新积极性调动效果不明显。

二、场景建设

1.任务拆解。梳理明确企业创新力评价、政策精准投放、企业对标提升、企业诉求处理等4个一级任务,并进一步细化为建设企业“一张图”管理、政策项目采编、确定企业对标提升方案等7个二级任务,以及绘制全区规上企业分布图、建设“创新评动力”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建设企业线上诉求上报跟踪反馈系统等12个三级任务。

2.业务协同和数据归集。根据建设任务,构建由区科技局牵头,区发改经信局、区人才办、区人力社保局等7家区级部门协同的场景建设模式,并逐一明确职责分工。对应企业创新力评价指标,全面归集科技人才项目、知识产权、研发平台等8家部门9类具体数据,现已累计导入各类数据3万余条。

3.综合集成。服务端:通过“我要找政策”,方便企业精准全面了解该区包含企业研发创新全过程所需的科技、人才、金融等各类政策,精准助力企业创新发展;通过“我要做自评”,实现企业创新能力“一键知晓”,并同步生成“治疗配方”,针对性帮助企业补齐自身创新短板;通过“我要求帮助”,及时反映工作诉求,快速获得即时服务。治理端:通过集成企业评价分档定级、评价结果多维度分析、企业自画像分析等功能,全面掌握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创新水平,推动政策优化迭代、资源精准配置;通过“政企互动中心”,形成收集诉求、处理诉求、反馈诉求的完整服务链条,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三、改革突破

一是首创规上工业企业“创新评动力”评价体系。制定《南浔区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创新评动力”活动的实施意见(试行)》,从研发投入、研发实效、研发主体资质三方面设置九项具体指标,构建形成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通过百分制赋分形式综合明确企业创新发展动力指数。

二是执行差别化财政政策。根据企业创新发展动力指数,将企业分为“积极型”“稳健型”“保守型”“趋零型”四类,并分别明确政策标准,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两种方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比如,“积极型”规上工业企业在科技项目申报、人才引育、研发平台提升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趋零型”企业不享受区级相关科技奖励政策。

三是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亩均论英雄”评价中嵌入“创新评动力”指标,权重占比由5%上升至15%,并进行政策联动,对创新“积极型”企业在“亩均论英雄”评价中上升一档,“趋零型”企业不列入A类企业。

 

南太湖新区上线“智慧水利”场景应用

强化水利数字化管理

 

南太湖新区秉持“有用、管用、实用”原则,找准水利数字化改革的主攻方向,探索建设南太湖新区智慧水利项目,聚焦“智慧防汛”和“数字监管”两大模块,夯实基础,重点突破,推进水旱灾害防御和工程安全监管等核心业务应用建设。

一、 需求分析

南太湖新区信息化基础尚不完善,现有水利工程数据资料不完整、视频监控不完备、整体数字水利基础薄弱,缺乏适用于全区的水利业务应用。同时,尚未摸清水域家底,尤其是防汛形势研判和涉水工程建设实时监管等亟待开展相关业务工作。因此需建立综合驾驶舱,基于前期数据调查成果以及吴兴区、湖州市、省厅等相关业务系统,接入南太湖新区行政区域内相关水利数据,摸清水利家底,实现水利信息一屏掌控,并搭建各业务应用框架,为后续水利数字化建设奠定基础。

二、场景建设

一是细化数字地图,实现一屏感知。“水利一张图”应用展示南太湖新区行政区域内现有重要的水库、堤防、闸站等水利工程以及河流水系信息,同时展示水雨情预警信息。比如,水库超汛限、河道超警戒、河道超保证等水位及雨量预警信息以及1h超30mm、3h超50mm、24h超100mm等雨量预警信息。“水灾害防御”应用接入气象部门的台风路径信息,包括台风路径、中心位置、风速风力、中心气压、台风半径等信息,实时掌握台风动向,为防汛防台做足准备,提供历史台风信息的查询等功能。同时,在吴兴区防汛防台建设基础上,接入南太湖新区范围内及周边相关区县的水雨情监测感知信息,在一张图上展示水情监测站点、雨情监测站点信息,一屏感知全区水雨情态势。通过数字地图,不仅可以查看各水雨情站点的详情信息、实时信息,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不同时段的水雨情过程线等时间节点信息。

二是重塑监督体系,实现实时监管围绕工程运行监管、农水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等水事务监管业务重点需求,深入贯彻“水利行业强监管”主基调,搭建水事务监管框架,包括涉水工程建设实时监管、大坝安全监测、设备运行管理、农水管理、工程运管、视频监控等。各涉水在建工程管理单位工作人员可通过登录系统进入项目进度填报模块,定期进行工程建设进度填报,按要求及时更新项目进度,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掌握涉水工程建设进度情况,实现实时监管。

三是搭建应用框架,实现综合集成。综合驾驶舱基于前期数据调查成果,将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入仓。同时,将涉及的水域、水利工程、监测站点、规划数据、涉水审批档案等空间数据落图,为业务应用建设提供数据支撑。搭建各个业务应用框架,预留水资源保障、河湖库保护、水发展规划、示范河等其它模块接口,开发水灾害防御、水事务监管业务应用,接入防汛和涉水工程监管相关数据,实现现有防汛和涉水工程建设实时监管等信息“一屏掌控”。

三、 改革突破

一是数据融合,整合水利信息资源。整编水利数据资源,进行数源划分,确定数源责任,并将整编的数据资源录入水利数据仓,初步形成水利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和管理规范,实现“一数一源、一数一责”的管理目标。

二是部门协同,实现水利数据共享。基于政务云基础设施,编制数据资源目录,建设南太湖新区水利数据仓,汇聚现有数据资源,并实现省市县三级数据共享交换,初步具备“数据共享,实时联动”能力,为“全面共享,实时联动”打好基础。加强了自规、环保、交通、农业农村等外部门的信息互通、资源利用和业务协同,实现信息资源、系统资源的最大化效益。

三是摸清家底,实现水利信息一屏掌控。基于前期数据调查成果以及相关业务应用,建设综合驾驶舱,搭建水灾害防御、水事务监管等业务应用框架,接入现有数据,摸清水利家底,实现水利信息一图统揽,同时满足防汛形势研判以及涉水工程建设实时监管等实际业务需要,也为后续水利数字化建设打好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