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改革委围绕企业要素需求,重塑要素保障制度,创新建立要素“蓄水池”统筹管理机制,探索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要素生态,解决企业困难问题,加快重大项目推进,提升产业平台实力,推动经济稳进提质。
◎总用地770.5亩的蜂巢能源项目除省奖励指标外,其余156亩指标均由市级土地资源要素“蓄水池”统筹调配。
改革举措
1 统筹建“池”。围绕企业现实需求,重塑要素保障制度,制定并实施《全市土地资源要素“蓄水池”的实施办法(试行)》《全市环境资源要素“蓄水池”的实施方案(试行)》,统筹各区县一定比例的土地要素、环境资源要素,创新建立市级要素“蓄水池”,有效解决“项目等指标”问题。结合项目对要素的需求特点,划定要素指标统筹类型。土地资源要素“蓄水池”主要统筹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跨省调剂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补充林地指标等纳入市级“蓄水池”管理;环境资源要素“蓄水池”主要统筹COD、NH3-N、SO2、NOx、VOCs和重金属等纳入市级“蓄水池”管理。建立“多路径统筹”机制,确保要素“蓄水池”指标总体稳定可持续。
2 精准用“池”。围绕“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上重点企业反映的重大项目急需要素保障的重大诉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部门依托“蓄水池”机制,快速响应企业诉求,快速精准配置要素,快速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针对产业平台是市场主体、经济活动、企业诉求集聚之地的特点,统筹“蓄水池”指标优先保障10个省级以上平台发展需求,推动土地、环境资源等要素向平台集聚。针对重大项目要素需求大且难以一次性保障到位的问题,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确保重大项目加快落地。
3 有效管“池”。坚持动态平衡管。加强对要素“蓄水池”的日常管理,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平衡管理,相关平台使用“蓄水池”指标后,须在一定周期内等额补足,确保要素“蓄水池”始终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梳理历年准入项目用地、排污要素底单,构建多部门协同、多层次联动的常态化滚动核查机制。同时,结合“腾笼换鸟”、行业整治等专项行动,实时跟进腾退进度,统筹实施产业升级和“腾量换鸟”,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结合前期的探索实践,围绕项目对不同类型要素的需求,持续推动要素“蓄水池”统筹管理机制迭代优化。
改革成效
1 快速解决要素制约难题。通过创建该机制,快速帮助企业解决要素制约问题。如,总用地770.5亩的蜂巢能源项目除省奖励指标外,其余156亩指标均由市级土地要素“蓄水池”统筹调配,且办理时限由原来的半年完成缩短至即时响应;又如,国能梅溪2×9H级燃机工程项目,共需新增NOx指标1670吨,其中1000吨由市级环境资源要素“蓄水池”统筹调配。
2 有力保障了项目落地开工。截至目前,土地要素“蓄水池”已调配1134亩用地指标和800亩耕地指标及1000亩林地指标,保障了蜂巢能源、利羿精密等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环境资源“蓄水池”已解决了499个项目要素需求。
3 切实提升了产业平台实力。通过创建该机制形成的项目引推集聚效应,产业平台集聚度和贡献度持续提升。2023年1-8月,10个省级以上平台新开工入库3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48个,同比增长46.5%,其中10亿元以上43个,同比增长22.9%;固定资产投资(剔除房地产)、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4.8%和19.2%。
市发展改革委围绕企业要素需求,重塑要素保障制度,创新建立要素“蓄水池”统筹管理机制,探索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要素生态,解决企业困难问题,加快重大项目推进,提升产业平台实力,推动经济稳进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