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聚焦人事地物重点环节
全力提升精密智控防疫能力
德清县深入贯彻省委数字化改革和疫情防控工作决策部署,围绕人的静态和动态管理两个方面,全力提升人防能力,实现人员分级分类精准管理和服务。今年1月以来上线系列应用,推动实现人地物事与空间的关联,防疫和生产、生活恢复两手抓。
一、在“快”上下功夫,实现精准找人。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平台,基于省回流数据,打造了“点查查”和“疫情时报机器人”两款应用,助力基层提升疫情防控能力。一是三区区块实时查。基层工作人员通过“点查查”,快速了解目前三区分布,及时向群众提供出行建议,避免驻留、途径疫情三区。二是驻留轨迹实时判。根据被核验人员提供的驻留点信息,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点查查”,迅速、直观了解该人员是否驻留过三区,迅速判定处理方式,极大缩短核验工作用时。三是纳管任务实时跟。建立“密接次密时空伴随清零工作群”浙政钉群,在群中上线“疫情时报机器人”,每小时自动在群里通报各属地需纳管人员情况,提醒镇街工作及时做好管控工作。目前,“点查查”日均调用量40万次以上,最高峰达55万次,出行引导、驻留地核验平均用时从15分钟下降到15秒。“疫情时报”机器人上线以来,已通报300余次,各镇街人员处理速度提升50%以上。
二、在“准”上求出实招,有效守住小门。针对二码联查效率低、流动人员轨迹溯源难等问题,试点上线“湖州通”应用,探索实施“多码融合管控、一源精准溯源”,构建“防”“溯”一体疫情防控闭环管理。一是实现场所人员全量入账。明确规定党政机关办公场所、工业企业、写字楼、商超、农贸市场、宾馆、民宿等18类人员聚集场所均纳入管理,避免场所管理“有死角”“糊涂账”。截至目前,德清县已创建应用场所2万个,应用注册使用人员91万人。二是实现风险分级精准管理。通过整合全省健康码、行程码、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4个数据接口,实现健康码、行程卡一屏双查,并对红黄健康码、行程卡带星等高危人员自动推送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下发镇街道核实,及时阻断疫情扩散。对于确诊人员,通过数据比对快速查找到详细轨迹,一键导出密接、次密接和时空伴随者名单,有效避免瞒报、漏报、错报等情况发生。三是实现功能拓展辅助执法。通过比对宾馆、民宿、网吧等公共场所“湖州通”扫码人员名单与实际入住、上网人员名单,公安等部门可实时掌握公共场所人员流量及重点地区来德人员分布情况,实现“执法有根据,出警有效率”。
三、在“新”上做文章,迭代扫楼方式。为解决传统人员排摸方式数据质量不高、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安全存隐患的问题,德清县上线“楼扫扫”应用,助力全域人员排摸工作。一是闻令而动,尽锐出战。实行责任区包干制,以1名工作人员服务300人的最佳比例配置,组建由公安机关民警、辅警、新居民协管员及综治网格员组成的“1+300”微网格队伍,开展排楼洗楼工作。通过多次排摸,掌握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基本信息、14天内形成轨迹及健康状况,对县域内人员底数做到“出账-入账”动态管理。目前,已录入人员数据9.3万条。二是统一标准,图数结合。通过标准地名地址选择模式不断优化数据采集方式,打通健康码、人员户籍、流动人口等数据,通过扫健康码的方式自动录入基本信息。同时,加强GIS数据与公共数据的融合,充分利用“地理信息+”优势,将排摸的人员信息分级分类、实时呈现在德清数字乡村一张图应用中,实现疫情防控可视化、精细化管理。三是注重关怀,暖心服务。将人员底数排摸与日常工作相结合,通过入户排查,发现因疫滞留人员时,及时联系属地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为其提供生活物资保障等服务。通过防范宣传、上门劝阻等方式,向群众提供电信防诈专业性指导、“顾问式”服务,着力压降电信网络诈骗发案。
四、在“暖”上求突破,实现货畅其流。4月以来,省内发生多起货车司机核酸检测阳性病例,针对该风险点,德清县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创新推出货车“畅行码”,实现货运车辆及人员疫情防控精细化管理。一是一“码”掌握人车情况。由德清本地企业登入“德清货车畅行码”小程序注册账户并代货车司机线上提交入德申请,通过行前24小时主动报备企业基本情况、司乘人员健康情况、始发地、目的地、停留时间等信息,实现管理部门提前掌握货车货运行程,合理分配各时间段卡口货车核验工作人员数量,做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截至目前,已累计注册报备企业 650余家,企业申请货车畅行码160余次。二是一“码”简化审批流程。镇街道工作人员只需每日线上核验企业货车入德“畅行码”申请,卡点工作人员便可在现场核验入德货车相关信息。以“畅行码”为载体,形成“镇街道/公安部门–卡口工作人员–镇街道/公安部门”完整数据链路闭环,实现审批流程数字化、自动化。三是一“码”提升通行效率。通过整合全省健康码、行程码、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4个数据接口,实现货车司乘人员健康信息一屏呈现。货车司乘人员只需在卡点指定范围内主动核验审批通过的“畅行码”,经卡点工作人员核查货车及司乘人员信息后,便可由现场企业人员在“畅行码”中“签到”并带领进入德清境内,卡口现场查验货车及司乘人员信息平均时间由5分钟缩短至1分钟以内。
长兴县上线“防疫全要素雷达”应用
实现疫情风险感知精密智控
长兴县在省精密智控平台、市楼管家、店管家等应用的基础上,独创疫情防控全要素监测预警处置系统,围绕八个要素维度,建立个人、场所、区域防控画像,提升风险预警及处置能力,落实落地落细该县疫情防控主动风险感知和精密智控。
一、构建“联合智控”子场景,全面整合多应用防疫资源。一是用好省疫情防控平台,外防风险输入。以省精密智控综合集成应用为依托,充分应用重点人员管理、入境人员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密接次密接、时空伴随者、中高风险地区等类型数据的跨部门分级分类协同处置。同时建立疫情防控数据核查网格化机制,实现涉疫数据县乡村三级联动、闭环流转。自上海发生疫情以来,累计即时处置密接次密接数据320余条,其他重点人员数据529批次23.9万余条。二是用实“楼管家”“店管家”,动态摸清防控家底。以市“楼管家”“店管家”全人群排摸洗楼扫街平台为抓手,联合县防控办、县综合执法局、县商务局和全县17个乡镇(街道、园区)组建工作推进小组,构建县乡村三级“大数据+网格化”洗楼机制,迅速精准掌握辖区人员底数。截至目前,已完成洗楼合计69万人,其中常住人口核查60.6万人,流动人口核查8.4万人。店管家核查1.9万人,五小行业管理1.5万人、大型商超市从业人员3956人。三是用足“长行码”“湖州通”,守好防疫大小门。推进“浙里湖州通”社会面全覆盖,开发上线“长行码”,为企业打通交通货运“梗阻”,安全高效守好“高速国道省道大门”。截至目前,“浙里湖州通”场所累计注册2.95万个,累计扫码4722.25万次,保障场所进出管控有效。“长行码”累计整合全县交通数据达5.76亿条,车辆查验效率提升90%,货车“通关”时间由原本15分钟缩减至1分钟,确保来长车辆的安全高效可控。
二、构建“防控预警”子场景,全面提升疫情风险预警能力。一是打通数据壁垒。打通浙江省数据资源管理系统(IRS),实现数据共享接口、数据授权、数据导出流程自动化授权,大幅减少省、市公共数据平台数据授权、数据回流响应时间。融合省公安厅、省卫健委、省市县大数据局、县卫健局、县文明办、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多个部门业务应用系统数据目录34张,共计3.18亿条数据。二是建立防控画像。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不同管控要求,围绕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报告、疫苗接种、湖州通、精密智控(省平台)管控人员、发热门诊配药记录、家庭成员关联情况八个维度,建立个人、场所、行政区的防控(风险)画像。截至目前,已为1.9万人员、7823个场所、16个行政区生成疫情防控画像。三是生成预警模型。针对个人防控画像,通过算法模型计算个人防控指数,生成疫情风险预警模型,以风险指数研判为核心,评估高危人员高危行为,如核酸检测逾期、疫苗按时未接种、中高风险行程史、家庭成员健康风险等,实时生成居民个人防控画像、公共场所风险等级画像、长兴县每日全人群全行业高危风险预警报告。截至目前,已通报1.6万次高危人员高危行为,预警疫情险情1.57万次。
三、构建“闭环管控”子场景,全面加强疫情协查处置能力。一是强化风险预警提醒。针对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和核酸扩面检测人员,采取不同处置方案,对即将超期未检测的人员,系统推送短信进行提醒,并推送至其责任人(雇主),由相关责任人督促其进行核酸检测,同时对核酸逾期人员进行“赋黄码”操作,达到规定核酸检测次数后自动恢复绿码。截至目前,累计短信预警推送1.67万次,累计逾期赋黄码115人。二是压实专人排查跟踪。根据基层工作人员负责辖区不同,按照属地专人专管原则,加大重点行业排查力度,确保行业场所、从业人员排查核实到位、精准管控到位。同时,县疫情防控办可结合留痕信息追溯防疫链条断点,第一时间通过应用推送给责任人员开展核查处置,并在管理侧统计面板上实时展示跟进情况。三是落实三级闭环管控。建立个人防控画像、场所防控画像、区域防控画像三级标准体系,通过“湖州通”“浙里办”“健康长兴”等向公众开放,全面推进疫情防控社会面的精密智控。依据个人防控指数,对低于下限值的从业人员或其他重点人员群加强管控,限制从业及指定公共场所的准入。依据场所风险指数,对场所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低于标准值的场所加强督导整改,严重情况下达停业整顿处罚指令。依据区域风险防控指数,对各乡镇(街道、园区)进行相关通报排名,压实各辖区疫情防控属地责任。
安吉县上线“安心托”应用
精准服务防疫一线人员子女
为切实解决医护人员、公安干警、机关干部、社区服务人员等防疫一线工作者无暇照看在校生子女的实际困难,安吉县教育局依托“安吉教育”小程序,开发“安心托”应用,为参加防疫的一线人员子女义务提供晚上、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段的应急照看服务,助力防疫一线人员安心战“疫”。应用4月11日上线,截至5月16日,支援库中志愿服务教师达2668人,求援库中注册学生家长数442人,已有50个家庭获得了帮助。
一、积极搭建数据资源库,强化应急储备。一是建立志愿服务教师支援库。通过发放倡议书、招募令,充分发挥教师职业特点优势,积极动员教育系统内广大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劳动模范、名师、骨干教师,立即行动,响应号召。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放下顾虑,体现教师自愿服务主动权,提高政策认同感及真情服务、主动担当的意识。截至目前,支援库中注册的志愿服务教师达到全县教师总人数的66.4%。二是建立需求学生家长求援库。班主任通过“安心托”小程序及时添加本班有求援需求的学生信息,登记学生的年级、性别、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等重要内容,并及时对求援信息进行上线、下线等操作设置,确保凡有需求“应录尽录”,实现一次注册,随时“下单”。三是搭建指挥中心数据驾驶舱。依托教育智慧大脑,搭建支援库和求援库指挥中心数据驾驶舱,展示数据实时动态,实现信息一图展示、全程可视化,为全县15个乡镇(街道)、所有中小学生及在园幼儿提供精准服务。
二、开启抢单模式,实现高效服务。一是家长提需求,班主任“下单”。当家长因防疫工作或其他突发事情无暇照顾孩子时,家长可以随时告之班主任,班主任通过手机端“安心托”小程序设置上线,完成“下单”,应用自动根据经纬度匹配与孩子定位最近的20位志愿服务教师,自动发布求援订单信息,提供快速服务响应。二是教师“抢单”。当求援信息发布后,志愿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可进行“抢单”,一旦抢单成功,教师和家长的手机同时会收到一条短信,告知双方的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信息,方便线下进一步沟通。三是服务优化。依托大数据精准匹配,应用根据双方填报的家庭地址、经纬度、性别、年段等重要信息,按照就近原则、注重性别区分,智能优化匹配,确保校外照看距离短、匹配性高的效果,让照看服务社会更安心、家长更放心、学生更舒心。通过‘安心托’应用,打造课后托管服务2.0版,实现校内托管向校外托管延伸,提升课后服务精准水平。
三、构建有呼即应新机制,提升服务精度。一是创建短信提醒功能。系统指挥中心会根据求援者就近匹配出20位教师,并同时发送手机短信,提醒支援者及时接单,有效避免疏漏忘记,实现快速响应。二是过程监管可控。抢单成功后,应用会自动向家长发送数字开启码和结单码,用于验证接单过程,教师开启托管时输入监护人提供的开启码即表示托管开始,结束后输入监护人提供的结单码即表示托管结束,开启码和结单码的输入时间间隔不能少于2小时。三是满足个性化需求。对长期奋战在防疫一线、外出招商等人员子女,若家长申请长期照看服务,应用将分类标注显示,由管理员定向安排该生所在学校志愿教师,建立“一人一案”照看方案,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精准服务,满足学生家长个性化需求。同时,应用还将设置志愿教师暂停服务功能,解决志愿老师在上线后可能遇到因突发状况而无法提供服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