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区上线“镇村预约公交”应用
着力推动城乡公交出行服务均等化
“镇村预约公交”应用作为数字社会系统“浙里畅行”综合集成重大应用“农村客运便民行”子场景内容,已列入全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S1”。省交通运输厅统筹规划,于2021年7月发文明确南浔区试点建设该应用。
应用聚焦打通农村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探索创新公交预约响应模式,构建镇村公交出行“15分钟一体化网络”,为农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和个性化等全方位出行服务,推动城乡公交出行均衡。应用于2021年12月底在石淙镇开通试点运行,并于2022年1月上架浙里办,截至4月底,累计接收预约订单5234单,完成客流运送5091人次,完成车辆行驶里程数15651公里。
一、需求分析
当前,南浔区所有建制村都已实现“村村通”和公交“纯电动化、一票制、移动支付”三个全覆盖,但农村群众出行还存在诸多问题:从服务侧来看,大多农村站台与集聚点距离远,农村公交发车间隔长,群众无法及时查询公交到站时间、班次等信息,“人等车不来,车来人不在”等现象普遍存在,群众出行不便。从治理侧来看,农村公交服务能力弱,公交班次少,群众投诉多;集散中心难以及时掌握各站点候车情况,无法高效调配车辆,车辆空跑等现象严重。
二、场景建设
应用围绕农村群众便捷出行目标,以需求为导向,梳理明确电子站牌交互、公交一键预约、公交按需调度等3项一级任务,细化拆解出14项二级任务,重点打造5个子场景。
1.信息查询子场景。纵向联动市公交公司、市气象局,横向协同区文旅局、区综合执法局、区交警大队、区公路管理中心,归集市智慧公交平台、气象预报系统、智慧旅游、共享单车、智慧交通、智慧公路管理系统等6个系统的公交信息、交通信息、旅游景点等14项数据,通过交互式电子站牌及浙里办“南浔智慧公交”模块提供区域公交线路、车辆实时位置等6大类公交运行信息及旅游景点、气象信息等个性化信息查询服务。
2.一键预约子场景。建立线上线下两种预约模式,线上凭实名认证浙里办账号在“南浔智慧公交”模块提交预约订单即完成预约;线下在电子站牌刷身份证或公交卡后,系统自动启动人脸识别认证、红外线测温,无异常情况即可提交预约订单。系统自动归集订单出发地、目的地、时间、人数、联系方式等预约信息,实时传输至公交智慧大脑,并及时提供订单状态及所预约公交车辆位置等查询服务。建立公交预约信用评价系统,根据乘客预约守约情况进行信用评价,实施“绿黄红”三级分类管理,绿色正常预约、黄色提示预约、红色限制预约。
3.按需调度子场景。接收到预约订单信息后,公交智慧大脑智能分析出发地、目的地、时间等出行需求数据,并实时调取智慧公路管理平台中道路维修、道路养护等动态数据,系统规划最优路线,自动生成行车计划、发车作业计划等报表,派单至车载调度平台,调配最优车辆按规划路线接驳乘客,确保乘客在站台等待时间不超过15分钟,实现资源高效配置、运力精准匹配,提升群众出行体验。
4.运行监管子场景。接入站台及车辆内部AI视频监控,利用车载GPS、客流数据采集等物联网前端设备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数据归集,智能分析公交运营线路、车辆位置、客流数量、行驶里程等8项指标,实时掌握车辆状况、行驶轨迹、驾驶人员状态等情况,实现公交运行全过程、全要素动态监管。同时,建立预约公交服务评价体系,归集系统后台订单评价数据,及时处理群众反馈意见,实现多主体联合监管。此外,系统可联通公安追逃平台、疫情防控平台,实现对公安在逃人员追踪、卫健疫情防控需求2大类情况协同监管,有效提供人员信息、上车地点、下车地点、体温数据、同乘人员信息等重要数据。
5.分析决策子场景。综合已完成订单出发地、目的地、出行时间、乘客人数等客流数据,自动生成客流分布视图及断面客流量图,直观体现各站点上下行客流数、各时间段客流总量等情况,进一步分析车辆满载率、出行耗时、平均运距等指标系数,辅助管理部门对公交车辆、驾驶人员等资源进行针对性、合理化调配,为站点设计规划及线路调整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实现人、车、线的最佳匹配。同时,通过创建公交运营服务数据库,为管理部门在农村客运治理过程中提供系统、及时、高效的数字支撑。
三、改革突破
1.构建均衡化城乡出行体系。基于传统公交运营模式,通过流程梳理与重塑,制定《南浔区智能公交运营实施方案》、《预约公交运营制度》、《公交预约信用制度》等制度办法,健全运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城镇、镇镇、镇村分级运营模式,推动城乡公交出行均衡发展。
2.构建一体化乘客服务体系。创新公交与乘客间的交互方式,构建信息查询、实名认证、公交预约、服务评价等公交出行全流程乘客服务体系,全方位满足农村群众个性化出行需求,与改革前公交30至60分钟发车间隔相比,群众等待时间最长可缩短45分钟,做到“线上预约、时时上车”,实现农村群众出行从“人等车”向“车等人”转变,以公交智能化有效推动农村出行便捷化。
3.构建高效化的公交运行体系。改变传统公交定时定班的运营模式,通过建立预约申请、按需调度的预约响应模式,灵活调整公交运力,动态调配公交资源,实现出行需求与运力供给的实时共享与精准匹配。与传统公交运营模式实现15分钟内接驳乘客的运营成本对比,车辆配置缩减50%,驾驶员配置缩减50%,截至4月底,累计节省公交发车1080班次,减少空跑里程12470公里,实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安吉县上线白茶生产服务应用
助推白茶生态价值高效转化
省农业农村厅统筹规划,明确安吉县为浙江农业产业大脑第一批建设先行单位,安吉白茶生产服务应用作为全省种植业大脑(茶叶大脑)的先行试点子场景建设。
该应用聚焦白茶产业监管和农事服务,面向全县茶农、茶企、政府业务主管部门,以绘制县域白茶产业地图为切口,构建白茶生产、流通、销售、服务要素等各环节数字化应用场景,形成全链条式数字化监管模式。2021年应用正式运行,10月25日在“浙里办”上线,安吉白茶品牌价值年均增长7.7%,产值年均增长7.9%,两年来平均带动农民促富8800元/人。
一、需求分析
当前安吉白茶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仍存在一些痛点难点:一是底数情况不清。全国种植白叶1号面积400余万亩,安吉县内仅20.06万亩,需要全面掌握安吉白茶底数,了解种植面积、茶企信息、年产量和销售情况。二是外地茶假冒现象频频发生,市场良莠不齐,需要便捷的识别、区分原产地安吉白茶的方法,维护安吉茶农利益。三是农资管控难,茶农生态意识不高,肥药施用随意性大,农资控量难,需要精准指导茶农茶企规范绿色生产。
二、场景建设
围绕上述需求,聚焦原产地保护、绿色生产、便民服务,归集茶园确权、农事操作、茶叶交易等信息,整合政府部门和行业专家资源,实现茶园信息一图掌握,生产监管有账可查,生产服务一屏可办,重点建设五大子场景。
1.茶园地图子场景。运用遥感技术完成全县20.06万亩的茶园测绘,精准定位1.7万户茶农的茶园位置,绘制成一张全县域GIS地图,集成展示安吉白茶产区分布、茶园位置、茶园面积、所属主体、种植品种等基础数据。同时茶农通过安吉白茶应用线上进行茶园转让,村、镇、部门三级联审核对备案,实现茶园信息的动态管理。
2.产业监管子场景。贯通省浙农优品、浙样施平台,动态获取茶农肥药购买信息,与标准化施肥方案进行比对,对于过量施肥、施药情况,实时预警,提醒监管部门上门指导,实现茶园科学精准施肥用药,强化安吉白茶品质管控。同时开发“安吉码”模块,打通农业农村、大数据、卫健等部门数据,将采茶人员信息对应到用工主体,助力茶农主体和政府部门实现采茶工精准防控。
3.品牌保护子场景。依托安吉白茶测绘确权数据,为茶叶经营主体设立电子账户绑定相应数量“浙农码”,通过全产业链信息传感器,“浙农码”全面归集茶园降水、加工温度、产品流通等茶园到茶杯的全链条信息,实行实物交易与“浙农码”同步流转,实现原产地茶叶总量可控。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获知产品信息、品质追溯、基地信息、智能监测等信息,实现品牌和展示信息的可控管理。
4.生产服务子场景。归集农业、气象、金融、自然资源规划等部门数据超11万条,构建集合交易取号、金融服务、线上问诊、补贴申领、农资查询、一键领取防伪码、物流服务等19个服务功能的安吉白茶服务应用。目前上架浙里办,手机端用户16453户,注册覆盖率98%,今年采茶季浙里办访问人次1614人次/月。
5.未来茶厂子场景。通过安吉白茶核心生产基地安装环境监测站,配置全景可视化视频监控、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农产品质量监测等系智能管理装备,依托植物保护人工智能平台以及专家远程协同管理,实现在线识别作物病虫草害,免费获取防控参考资料与专家远程指导,实现茶园智慧化管理。目前,已建成4家未来茶厂,以宋茗农场为例,日产能达20吨,总产能达120吨,同比增长100%,人工成本降至原来的10%。
三、改革突破
1.集成优质高效服务。为全县茶农提供了在线交易、贷款服务、线上问诊、农资查询、一键领取防伪标贴等一系列线上服务,增强茶农获得感。如茶园转让中,线上就可以完成茶园转让审批,实现“最多跑1次”或“零次跑”,从原来几天到用时只需几分钟。
2.提升茶叶品质价值。原先一般茶农专业程度低、缺乏种养知识,肥药施用随意性大。改革后制定安吉白茶种植标准,在手机端开发预警与提醒功能,农药、化肥施用过量就会有预警提醒,同时还会定期发送安吉白茶种植指导意见,打造安吉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服务体系。
3.实现全流程追溯。之前市场上假冒原产地“安吉白茶”现象频发,消费者难以区分,改革后建立产供销一体化数字管理系统,建立全产业链可闭环的溯源管理,深度融合“浙农码”将产品全流程信息传递给市场消费者。已累计发码144万枚,扫码超过16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