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执行公开 > 重点改革任务
湖州市数字化改革(工作交流) 2022年第4期220418(总89)
【信息时间:2022-04-29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市大数据局上线“浙里▪湖州通”应用

加快实现“多码融合、科学溯源、精密智控”

 

2021年11月19日,德清县试点上线“浙里湖州通”应用,探索实施疫情防控“多码融合、科学溯源”。2021年12月31日,全市域启动 “浙里湖州通”应用推广。截至今年4月10日24时,“浙里湖州通”累计注册人数494.85万人,部署场所14.3万个,访问12739.71万人次,日访问量已达到500万人次以上,报告“两码”异常241.6万人次。

一、创新“融”,实现“万码奔腾”向“多码融合”的转变

针对人口流动管控难、人员信息落地难等问题,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打通精准分类“小数据”,构筑精密智控“大数据”,实现人员信息本地化、可溯化。

一是聚焦数据融合。依托“平台+大脑”,快速整合健康码、行程码、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数据接口4个,共享数据20余类同时,制定《湖州市涉疫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规范涉疫数据使用流程,确保疫情防控数据和个人隐私安全。

二是聚焦增量开发。在前期构建“场所端+服务端+治理端”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人员聚集性场所推出“哨兵”设备,实现身份证、健康码、刷脸的快速核验。同时,开发上线“楼管家”“店管家”等模块,打造基层“洗楼”利器,已排查“五小”商户2.68万家,厘清从业人员5.3万人。

三是聚焦模块集成。分层分级打造 “防疫驾驶舱”,实现高危场所、密集时段自动分析和实时预警。如“杭州3.9疫情”发生后,德清县30分钟内排查时空伴随者1927人,经后期进一步核查,发现密接6人、次密接83人。

二、合力“推”,实现“各司其职”向“协同联动”的转变

针对主体责任相互交叉、终端部署乱象丛生等问题,全面落实四方责任,建立全社会共同防控机制。

一是压实属地责任。各区县、乡镇街道负责各自辖区内人员聚集性场所及政府机关的健康码、行程码扫码核验工作。同时,通过“湖州通”异常人员模块快速查找扫码记录,“一键导出”相关人员名单,进行快速核实、精准管控。

二是压实部门责任。各行业部门负责指导、督促本行业扫码核验工作,全面停用前期部署的各类疫情防控终端采集设备。市经信局、市场监管局等14家行业主管部门依托“湖州通”,构建各领域管控体系,及时掌握各领域各行业出入场所人员健康度。市大数据局负责做好扫码核验工作的培训指导、后台维护、数据分析等工作,累计提供研判分析报告101期。

三是压实单位责任。聚集性场所的管理者和经营主体应主动配合申领“浙里湖州通”二维码,张贴于公共场所入口显著位置,并安排专人引导、监督进入人员扫码。对不按要求申领、使用“浙里湖州通”场所码的各类公共场所及经营者,相关行政机关依法严肃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责任。

四是压实个人责任。群众做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协助、配合、服从政府部门组织开展的防控工作。严格落实进入人员聚集性场所进行扫码核验,对不配合扫码的人员,谢绝进入。对未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幼人群等特殊群体,由门岗人员使用“浙里湖州通”辅助登记。

三、高效“用”,实现“粗放管控”向“精密智控”的转变

针对应用实战性不强、精准度不高、覆盖面不全等问题,基于“浙里湖州通”低成本性和高开放性优势,坚持“平战结合”原则,持续激发应用实战力。

一是推动管控态势最直观呈现。以数图结合呈现全域场所点位布局,动态呈现各场所出入人员涉疫数据以及指标分析,实现市域态势总体把控。如3月8日,吴兴区织里镇发现1名阳性病例后,该镇设置封控路口点位21个,全部采用“浙里湖州通”开展验码通行,支撑区域精准管控、重点人员即时锁定。

二是推动人员流调最迅速开展。基于“浙里湖州通”建立流调溯源快反机制,对感染者快速精准轨迹回溯、追踪排查,并同步推送至属地防控办落实管控。自“浙里湖州通”上线以来,助力公安等部门核查密接人员263人,次密接人员551人,可能暴露重点人员410人,其他涉疫风险人员8550人。

三是推动防护措施最精准提醒。“湖州通”各场所扫码明细与卫健部门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对未完成疫苗注射、未进行核酸检测的人员开展“点对点”即时提醒。如3月14日南浔区发现阳性确诊病例后,基于“浙里湖州通”,比对得出区域内未接种疫苗人员3.1万,重点人群超期未完成核酸检测人员1.2万,助力短板精准补缺。


安吉县上线“安畅码”应用

实现货运车辆智慧化管理

 

为更好管理货运车辆,营造安全、高效的通行环境,安吉县大数据局自主研发上线“安畅码”应用,实现货车入县、离县数字化管控,守好“外防输入”的重要关口。截至目前,“安畅码”已覆盖全县14个货车准入高速卡口,每日保障3500余辆货车安全、高效通行。

一、备案发证,压实各方责任

一是完善架构体系,强化属地管理。建立县、乡镇(街道)、企业三级架构体系,通过“企业申请+乡镇(街道)认领”模式,形成企业数据库,实行企业属地闭环监管,坚决落实乡镇(街道)监督指导职责。目前,已纳入乡镇(街道)15个、乡镇级管理员77名,覆盖企业3856家。

二是车企高度绑定,推动以企管车。提供线上货运申请入口,由企业向属地乡镇(街道)备案未来3天来安车辆信息,通过司机线上确认,生成“电子通行证”,将车辆与企业高度绑定,实现“以车认企,以企管车”。当前,系统已发放“电子通行证”3.1万张。                                                                               

三是重点领域支持,加强行业保障。对于邮政物流等货运业务高度频繁的行业,由多部门严格审核,将涉及企业纳入“白名单”,发放长期有效“通行证”,避免当日反复申请,同时督促企业做好货车轨迹调查与司机健康监测,做到闭环监管不放松。截至目前,已有221辆货运车辆纳入白名单。

二、数字赋能,推动高效通行

一是亮证通行,加速基层核查。以现场“亮证”代替传统登记,企业完成备案、司机到达卡口后,通过展示“电子通行证”,由卡口快速核对车辆、司机、所属企业信息,有效提高信息核查效率。据统计,通过使用“电子通行证”,减少传统登记环节2个以上。

二是双向打卡,便利企业接送。为提高企业点对点接送效率,增设“打卡”通行环节,企业人员至卡口500米范围内,与驾驶员线上同步确认“打卡”,执行有关防疫措施即可放行,完成接送后“安畅码”即失效,有效解决车、企不匹配、企业接送不到位的情况,大幅缓解卡口挤、乱、忙现象。截至4月12日,已完成3万余次企业点对点车辆接送,压缩企业接送耗时超60%。

三是多企交接,强化全域跟踪。对于同时为多家企业运送货物的车辆,由首家企业“打卡”接车,末家企业“打卡”送车,往返企业间需驾驶员、企业“打卡交接”,确保企业全程、全域跟踪陪同,有效避免货车擅自偏离路线、长期逗留。

三、精密智控,形成监管闭环

一是智能监测,推动货车合理分流。每日输出乡镇(街道)辖区货车报表,监测全域高速卡口货车流量,对车辆饱和情况发出平台预警,通过动态调整卡口的“电子通行证”发放量,加大重点卡口基层的动员力度,保障私家车等车辆的正常通行。

二是全面摸排,强化货车滞留管控。系统每日自动摸排车辆超期滞留情况,第一时间反馈至属地乡镇(街道)开展调查、劝返工作,违规滞留情况属实的,要求迅速整改规范,加大约束管控力度。目前,“安畅码”已监测到车辆滞留情况1404起,核实处理率达100%。

三是严守防线,加大违规惩戒力度。坚决守牢“外防输入”底线,建立处罚警戒机制,对于接送不到位、滞留整改不到位、防疫措施不到位等多次违规企业,经乡镇(街道)研究确认,纳入“黑名单”管理,给予暂停线上货运申请的处理,推动企业自查、自纠、自改。截至目前,已有27家企业纳入“黑名单”管理。